一、運價暴漲背后的供應鏈博弈上海至鹿特丹航線運價單周跳漲12%,馬士基、中遠海運等巨頭7月FAK運價飆至4300美元/大柜,較6月底漲幅達59%。這并非單純旺季效應,而是船公司借紅海繞行+旺季需求“雙杠桿”推漲的精密策略。據Drewry數據,2025年Q2亞歐航線運力因繞行非洲實際減少23%,船公司通過“空白航行”(Blank Sailing)人為制造艙位緊張,將現貨市場轉化為賣方市場。
二、保險成本成航線選擇生死線ONE高管透露的“重返紅海意愿”實為話術博弈——當前船舶戰爭險保費已占航線成本15%-20%,LR2型油輪單日保費暴漲至1.2萬美元(Clarksons數據)。更致命的是,船東互保協會(P&I Club)對紅海航線的承保附加條件:要求船舶必須安裝反無人機系統(成本約50萬美元/艘),且船員戰時津貼標準翻倍。這些隱性成本使繞行好望角反而節省8%-12%總成本。
三、油輪市場的“沖突紅利”幻象TORM報告的LR2型油輪日租金5萬美元實為短期投機:
四、外貿企業的“隱形稅單”義烏小商品出口歐洲的物流成本占比從6%飆升至14%,部分企業被迫啟用“中歐班列+土耳其海運”的混搭方案。但更嚴峻的是CIF條款下貨主被動承擔戰爭險附加費(約貨值0.3%),深圳某電子廠因此單月損失37萬美元保費。
五、2025年行業三大灰犀牛
2025-9-18
2025-9-17
2025-9-16
2025-9-15
2025-9-12
2025-9-11
2025-9-10
2025-9-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