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西運費暴跌50背后
來自:Admin發布時間:2025-6-16
-
深度解析:美西運價“過山車”背后的市場邏輯與未來走勢
一、運價暴跌的核心原因
二、數據透視:從暴漲到腰斬的10天
日期
|
運價(美元/FEU)
|
關鍵事件
|
市場心理
|
5月12日
|
3000-3100
|
中美關稅談判結束
|
觀望情緒濃厚
|
6月1日
|
6000-6100(+100%)
|
船公司首波GRI生效
|
炒作“破萬”預期
|
6月3日
|
5500-5600(-500)
|
非聯盟船降價試探
|
聯盟船開始動搖
|
6月11日
|
4500-4800(-1000)
|
市場出現4100美元特價艙
|
恐慌性拋售
|
6月12日
|
3500-3800(-1000)
|
聯盟船宣布“保艙計劃”
|
價格戰白熱化
|
6月15日
|
2000-3000(-50%)
|
K*TC報價2000美元,聯盟船跟跌
|
市場確認供過于求
|
三、行業影響與連鎖反應
四、未來3個月趨勢推演
五、行動建議:貨主與貨代的應對策略
-
運力封存信號:關注三大聯盟7月航線調整公告。
-
美國零售數據:沃爾瑪、Target等庫存周轉率是否改善。
-
開發美西-墨西哥陸橋替代方案(成本比純海運高15%,但規避關稅風險)。
-
與船公司合作拼箱數字化平臺(如Flexport模式),提升貨量集約度。
-
簽訂季度合約(2500-3000美元區間),避免Q3旺季反彈。
-
要求船公司提供“保艙保價”條款,防止臨時甩柜。
-
美國大選:若特朗普勝選,對華關稅加碼預期或觸發新一輪“搶運潮”,但船公司恐難復制5月炒作手法。
-
中國出口退稅:若7月出臺刺激政策(如提高退稅率3%),貨量或短期提振。
-
K*TC等新玩家現金流僅能支撐3個月,若未能搶到足夠貨量,可能被迫退出或出售資產。
-
短期(6-7月):2000-2500美元/FEU或成新常態,船公司虧損換市場。
-
轉折點(8月):若美國零售庫存消化完畢(當前庫存銷售比1.4),補貨需求或帶動運價反彈至3500美元。
-
Q2盈利預警:馬士基已下調全年EBITDA預期至80億美元(原120億),中遠海控或面臨同樣壓力。
-
運力調整:三大聯盟或提前封存10%運力(約30萬TEU),但需協調避免“誰先停航誰吃虧”。
-
利潤歸零:傳統“差價模式”失效,部分貨代轉向“包艙賭貨”高風險操作。
-
洗牌加速:擁有直客資源的頭部貨代(如中國外運)借機收購中小同行。
-
成本紅利:當前運價較年初下降40%,Q3圣誕訂單運輸成本大減。
-
服務隱患:船公司或通過降低航速(省油)、合并航班(如THE Alliance的AE1航線暫停)來止損,導致交貨延遲。
-
5月12日中美談判后,貨主普遍觀望(擔心加稅取消備貨),而船公司誤判“恐慌性出貨”,導致GRI(綜合費率上漲)徹底失效。
-
非聯盟船低價攪局:K*TC等新玩家為搶占份額,將大柜殺至2000美元(僅為成本價60%),倒逼聯盟船跟跌。
-
保艙位策略:馬士基、ONE等寧愿虧損也要維持市場份額,避免“空艙”導致長期客戶流失。
-
新航線狂潮:5月以來,非聯盟船公司(如K*TC)及聯盟船東(2M、THE Alliance)新增美西航線超20條,周運力激增30%。
-
供需錯配:船公司預期“關稅談判刺激搶貨潮”落空,實際貨量僅增長5%(上海港數據),艙位利用率跌破70%。
-
貨主:鎖定低成本窗口期
-
貨代:轉型價值服務
-
行業觀察重點
-
運價底部震蕩
-
非聯盟船的“生死局”
-
政策變量
-
貨主短期獲利,長期風險累積
-
中小貨代的生存危機
-
船公司財報承壓
-
運力過剩的“洪水效應”
-
船公司的“囚徒困境”
-
關稅談判的“預期差”
主站蜘蛛池模板:
永平县|
赣州市|
江都市|
武清区|
定州市|
信阳市|
印江|
大港区|
保康县|
塘沽区|
红桥区|
尤溪县|
科技|
三台县|
和平区|
江油市|
木里|
永清县|
宿松县|
惠州市|
洛南县|
游戏|
蓝山县|
敖汉旗|
合江县|
鄂托克前旗|
武夷山市|
阜新市|
马尔康县|
苏州市|
文山县|
常州市|
栖霞市|
镇康县|
临沧市|
堆龙德庆县|
林口县|
天门市|
阿拉善盟|
平顺县|
漳平市|